2020-12-15T16:34:30+08:002019-11-21|

鄧國豪校友 (2015年社會學系)
現為藝術工作者
入選2018年澳門視覺藝術年展(西方媒材)及獲2017年東方基金會藝術獎大獎


用影像拍下生活的時刻已是這個世代的日常,按下快門的瞬間,彷彿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然而,對於鄧國豪校友來說,攝影絶對不是只有簡單按快門,而是以觀察社會的角度,用鏡頭去重新發現和展現城市裡一些被遺忘的地方和感覺,從而引發觀眾的共鳴及反思。與其說他是一個攝影師,不如說是一個社會觀察者。

做自己想做的事

鄧校友自小喜歡攝影,中學畢業後報讀了台灣的數位媒體設計系,唯中途發現設計並不是他最終想做的工作,毅然離開台灣回流澳門,並考入澳門大學社會學系,自此便在攝影與社會學中展開創作旅程。「在大一時我在藝術博物館擔任藝術家助理,除了可以接觸到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還學習到一些創作技巧和想法。於是本著小試牛刀的精神,參加了由文化局主辦之『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幸運地竟然獲選為年度『十佳』的優秀作品之一;後來更獲文化局安排以新秀攝影師的身份到葡國舉辦展覽。」鄧校友坦承拿到奬項讓他感到很意外,但無疑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肯定,這也讓他更加堅定在攝影的這條路上走下去。從設計走向攝影,鄧校友看似對自己的人生沒有甚麼規劃,但其實他的方向很明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小眾」反而是一種優勢

作為藝術工作者,擁有個人特色或獨特風格才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鄧校友深諳這個道理,懂得結合自己社會學知識的背景,以視覺化呈現出來,繼而創造了其獨特的攝影風格。他說:「在澳門當中專注於景觀拍攝的人並不多,用攝影探討社會學概念的作品也比較小眾,因此本地觀眾對此類題材會比較陌生,但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優勢。」他坦言在大學的時間,社會學的課程令他養成對社會敏銳的觀察力,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社會;但他的作品能夠完整地表達,當中是離不開啟蒙導師社會學系Peter Zabielskis教授的教導與鼓勵,「我會經常找教授討論不同的觀點,他亦會點評我的作品並提出很好的指導建議,對我的創作和人生給予了很大的啟發。」

限時命題創作:一次考驗也是一份收穫

鄧校友主要從全球化議題中、從城市發生的變化中啟發靈感,例如最新發表的個人展覽《光合作用 – 鄧國豪作品展》,靈感來自於賭場五光十色的燈光,希望透過夜晚燈光引導觀眾思考背後的城市風景與個體行為。而這輯個人展覽更贏得「2017年度東方基金會藝術奬」,並於去年遠赴葡萄牙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駐場創作。「最難是要在有限時間內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進行創作與主題呼應的作品。當時想拍攝的地方是車輛進不去的,於是我自己一個背住攝影器材及長梯在晚上從酒店走了五、六公里的路程,經歷相當有趣。展覽最後也是很成功的,展出的二十幅作品中有十二幅被葡萄牙的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而當中大部分更是被PLMJ基金會收藏,是我第一次在一個展覽中被同一機構收藏了這麼多幅作品,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再者能夠被PLMJ基金會收藏對我的藝術創作生涯有很大幫助,因為PLMJ基金會是葡語系中一個具有文化影響力的機構,被收藏的作品會通過巡展或商借與其他藝術機構作交流,這對藝術家來說也是很大的肯定。」

結束是為了嶄新的開始

今年重返職場的鄧校友結束了兩年的全職藝術家生活,他不是放棄藝術,而是擴展一個更多元的思維和知識平台。他說:「『方言社』是一個攝影文化交流的平台,除了在網站上分享攝影學術的資訊包括攝影師和攝影集的介紹外,我們亦會定期舉行不同題材的攝影座談會,引進來自本地和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在澳門舉辦不同類型的小型展覽,希望在攝影文化上為這個題材單一化的小城提供更多的選擇。因為方言社是非牟利團體,為了用作支持創作及方言社的日常支出,所以選擇了重返職場。」此外,方言社亦致力建立海外網絡,將本地攝影師出版作品上架,經過了兩年時間,網絡已覆蓋至葡萄牙、法國、荷蘭及英國。

鄧校友用自身的經歷總結出:無論從事任何職業,「多討論、多觀察、多分享」能夠帶來更多想法的碰撞。他寄語年輕一輩的校友及學生不要對自己設限,「不要被學科所局限,要發展自己的興趣。如方言社的四位合伙人,我們都是分別來自不同的學科,如社會學、歷史學、軟件工程及物理學,最後都從事著與攝影相關的工作。要大膽嘗試與自己的學科結合,因為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校友通訊》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