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T16:46:11+08:002018-11-21|

對於「六十後」來說,從穩定薪金、鐵飯碗的舒適圈跳出來創業,需要無比勇氣;尤其是在不利好的投資環境,沒有任何背後支持,沒有政策扶持,一切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從小型機電項目起步,再穩打穩紮不斷尋求擴展,到發展成為本澳知名的綜合型建築工程承建商及變電站建造商,「穩打穩紮,與時俱進」正正是澳能建設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蘇冠濤校友(2002機電工程碩士)在事業路上的寫照。

專業資格在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

蘇校友自小受到從事機電工作的父親影響,對機電產生興趣,於是在大學時選讀了機械專業,畢業後先後在本地企業及澳門政府擔任過工程師及管理層要職。在1997年澳大開設了首屆機電碩士課程,為了擴闊個人知識領域,於是報讀了碩士課程。「當時澳大因應社會發展需要,從機械工程改名做機電工程,而課程亦有助獲取機電工程專業的簽則資格;於是我便成為課程改名後第一批報讀機電碩士課程的學生。在過往葡澳年代,多數由葡國則師才可以簽圖則,後來澳門政府改了法例並設立專業資格認證委員會,於是我便順勢地登記成為了本地第一批以澳大機電工程碩士資格註冊的機電工程師。」雖然蘇校友笑言走的每一步都是機緣巧合,但如果沒有充份的準備,縱有機會也只屬徒然。

勇敢跳出舒適圈

「在大學畢業後恰好考上政府的『特別赴葡就讀計劃』,若讀完回澳於政府的發展前途一片光明,身邊同事都說能夠考入的機會率猶如中六合彩,但我選擇放棄了這個機會,決定先在私人工程界磨煉及裝備自己,並在1994年進入政府工程部門工作。」在公職服務了十多年,做著人人稱羨的「鐵飯碗」,但蘇校友毅然裸辭,離開舒適圈,踏上了自己的創業路。在2006年,在沒有任何背後支持,沒有政策的扶持下,憑藉多年在私人企業累積的經驗以及對熟悉政府行政之優勢,蘇校友踏上了自己的事業路,一路走來算是順遂。後來更認識到現時的合作夥伴,成立了「鴻業集團」,逐步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於2018年年初以「澳能建設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隨著澳門城市的急速發展,吸引了不少外地建築公司來澳參與競投,當中更有不少是大型的上市公司,我們無論在人才、技術及質量方面都不比其他上市公司差,為了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決定上市。」

「信任」是團隊的基礎

在過去的十數年間,鴻業集團參與了澳門多個備受矚目且在技術上具挑戰性的大型建設項目,其中新濠天地的鋼結構工程、摩珀斯酒店鋼結構工程、巴黎人宴會廰-劇院鋼桁架工程,更獲得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授予中國鋼結金獎工程,印證了其在澳門鋼結構工程領域之領先地位。同時亦建造了新濠影滙「8」字型摩天輪及60米「英雄像」不銹鋼雕像工程等一系列標誌性項目。蘇校友認為公司的成功離不開時勢的推動,也離不開合作夥伴和員工的互相信任及支持。蘇校友說道:「一個人創業可以自己全盤做決定,但壞處是可能考慮得不夠全面。有合作夥伴的話能夠集思廣益,藉由彼此不同想法上的互補性來解決問題,多討論與傾聽,總比單打獨鬥更有效,而找合作夥伴就正如找結婚對象一樣,要有共同目標、理念以及要互相信任,因此團體合作性在職業生涯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環。」

企業著重員工的「抗壓性」

談及近年創業風氣甚盛,蘇校友認為時代不同,就有不同的創業心態。「年輕人有創業的優勢,有衝勁、有活力,但往往在進入社會後很快便被現實打垮。創業沒有一套既定的法則,但如果有社會及商業經驗,成功的機率會比較高。」而作為管理層,蘇校友最看重員工是否有抗壓性。「在客戶角度,最緊要確保工程如期完成及安全,這非常考驗工程師的前期功夫,因此壓力遠比施工時大,責任亦大;更要周旋在客戶、施工師傅及政府部門之間做協調,溝通技巧也是非常重要。公司每年都會招實習生,他們工作能力都強,但容易因為挫折而否定自己。」蘇校友勸勉年輕一輩的校友,無論是創業路上還是求職路上,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只要懂得轉換心態,便能找到適當的對應方法。

《校友通訊》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