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T16:46:29+08:002018-11-21|

創業的問題百萬種,成功的模式更無法完全模仿複製。發明家也如是,新的東西無法用經驗去判斷它是否正確,也沒有成功的保證,但亦無阻發明家追逐他們的好奇心。澳大就有一位校友成功地在2017《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發明家類別中脫穎而出,他創造了中國首家無人店「淘咖啡」,實現「即走即付」新購物支付體驗的關鍵技術,啟動了國內「無人值守零售」領域發展的可能。本期《校友通訊》邀請到這位年青發明家曾曉東校友(2012電子商貿科學碩士)進行對話,分享他如何走上發明家之路。

曾:曾曉東 │ 校:《校友通訊》   

校:甚麼原因使你決定要投入這個領域?
曾:我的父母都是醫生,所以從小在別人眼裡我長大後一定會子承父業,成為一名醫生。然而父母從小遵循的是「陪伴我成長」而非「管控我成長」的原則,這樣背景下可以讓我嘗試各種興趣點。在我三年級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第一台電腦,是一台486的機器,從此也讓我愛上了電腦;而之後的我也選擇了電腦,這個當時在親戚和朋友眼裡很「不搭嘎」的專業作為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在北京完成本科學習後,之後輾轉來到澳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選擇澳大是因為學習環境的開放,能夠有機會接觸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所以個人的思想會比較綜合、跳躍。

校:為甚麼會選擇繼續在澳大讀博士課程?
曾:首先是老師, 黃輝(Derek)老師與周沁(Lidia)老師兩位是我的恩師,無論在學習、研究、還是生活上都給予我很大很大的幫助,我在他們身上學會的不只是技術知識本身。再者是教學和學習環境,於我而言,澳大是一所很特別的大學,在一個東方國家的城市裡面經歷著純歐式的學習方式。學生也因為學習環境的開放,能夠有機會接觸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這對學生養成具有「世界體系」的學術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校:在澳大讀碩時,曾參與澳門首套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三語互譯機器翻譯系統中葡通 PCT的研發,該系統被廣泛應用於澳門特區政府與教育部門,可否分享一下當時的研發成果及難忘經驗?

曾:學校提供很好的實驗室環境,設備資源支援,讓我和師兄弟妹們在技術領域進行探索和深掘。同時,也提供各種出國交流、交換、參加會議的機會,讓我們的技術眼界可以更加寬闊。最難忘的事情,就是第一次入選了自然語言處理頂級會議ACL論文的晚上,因為是第一次和大家一起在實驗室等待結果,得知入選的一刻最難忘,開心到當天晚上一夜沒睡。

校:在追隨科技創新的路上給你帶來了哪些積極的變化?

曾:首先在澳大的學習經歷、老師、環境,讓我提前認識到,認真看待、尊重自己的興趣點,然後去延展深掘它。人生各個階段所作出的選擇都不要偏離自身的興趣點,因為它牽連著你的未來,所以它真的很珍貴也很重要。其次,成長環境讓我認識到,在沒有嘗試過之前,不要輕易放棄任何的可能性,哪怕大部分人都認為是錯的,不看好的。再者,「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研究或創新的過程中,有時候,絕境未必是絕境,可能是新的起點。還有,莫在低處時轉身離開;在團隊、項目、創新遭遇低谷的時候,不要輕言離開,因為擁有一次「絕地反擊」的體驗,長遠來看是一件很有價值的經歷。

校:麼啟發到你,讓你從機器翻譯研究領域跨足於物聯網(IoT)與新零售的綜合領域
曾:在多年的學術界和工業界機器翻譯的磨練,我對人工智能(AI)技術的觀點也在不斷更新,當時的我的初心是「要拓展自身技術更多的可能性」。在很多人看來,從熟悉的機器翻譯領域跳到一個全新的物聯網綜合領域,其實是一次冒險,而我當時很篤定內心的選擇,才有了之後的歷程。

校:螞蟻金服研究開發團隊中,自己的角色是什麼在工作中有遇到困難
曾:角色是Leader。在工業界的企業,尤其大公司企業中進行創新工作難度很高,遇到的困難也非常多,應該說「每天不遇到問題是不正常的」,每天都對心力、體力、腦力進行鍛煉,對個人和團隊的成長很大。

能夠登上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你有何感想?

曾:最大的感想是平常心,依然是一個平凡、樸實的,在AI世界的探路者。

校友通訊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