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T17:40:55+08:002014-05-15|

作為學生,他以專注及精益求精的態度突破學習障礙;作為老師,他引導他的學生追尋理想,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作為研究人員,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領域的難題。他是我們的校友──麥沛然,從本科到博士,從學生到老師,從學者到研究人員,漫漫的求學路上始終不變的是他對科技領域的專注。

澳大自家出產

在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先後完成學士和博士學位的麥沛然校友,現為科技學院副教授,並身兼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無線微電子研究組主任,長期從事CMOS微電子領域基礎研究及應用開發。針對中國高技術無線通訊微電子發展滯後、創新不足的現狀,在結構設計、理論和新技術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工作,他至今發表過兩本著作,逾一百二十篇論文,獲國內外論文奬逾三十項,四項美國專利,2005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功績奬狀,2011年代表澳門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而去年剛獲選為2014至2015年度國際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電路與系統學分會傑出講師,也是首位獲得該項榮銜的澳門學者。

麥校友的研究之路外人看來相當順遂,他卻是從磨練中走出來。「99年澳門經濟並不突出,自己從小偏好工科,便朝著自己的興趣走,大學選科時便選讀了電機系。到大四做畢業習作時,開始接觸微電子領域,也造出了好成績,後來更在馬許願教授建議下於本科畢業後直接報讀博士課程。」他接著說:「當時連實驗室都沒有,做實驗只能在電腦室,但回想在這段時間反而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對提升自己的能力幫助很大。」

善用自己的優勢

在學校發展之路上,麥校友一直盡自己的一份力,默默地付出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除了積極發表學術論文外,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及研討會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術水準。與國外高校交流的經驗給了他很深的啟發,他認為:「澳大現校園雖小,但仍能夠提供到我們所需的研究資源,這不是其他大學可以做到的。我們應該要善用自己的優勢,並加以磨練,做到精益求精,而不是拿自己的缺點去跟別人的優點相比。研究講求的是創新,我們無須被人牽著鼻子走;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這才是學者真正應有的態度。」

他利用短短七年的時間完成了學士和博士的學業,之後更用了三年的時間從助理教授晉升至副教授,當問及他能夠比別人更快完成學業、踏入職場,是否有甚麼秘訣時,他都歸功於「專注」二字。「現在有點成績,都是來源於專注。自己作為老師也發現,許多學生做事情無法專注,結果在學習上或表現上就受到影響,對個人的長遠發展來說較為不利。所以我的體驗是,做事情能否專注,會影響做事的成敗,這是值得我們重視。」麥校友如是說。

準確定位 做好選擇

無論是讀書時期的專業選擇還是到研究領域的選擇,麥校友對自己都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想要做出成績,關鍵是首先要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確立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優勢,然後在此基礎上專注且不斷努力。」在培養學生方面亦如此,他因材施教,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我作為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沿著自己的興趣點深入研究,這並不簡單。首先你要去考量每一個學生的個人背景、特色,因材施教之外,還要作出適當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然後才能給予他們適當的題材,達到一個更高的效率。」

對於作為「導師」、「科研人員」、「丈夫」、「父親」的他,能在這多重角色實現最好的平衡,全靠清晰的時間分配:做研究時全情投入,回到家全心做父親。他笑言:「自從女兒出世後,沒法像年輕時睡在實驗室了。女兒現在三歲了,是成長的關鍵時期,空餘時間大都是用來陪伴家人及女兒,好好享受親子樂。平時也會參與義工服務,用『生活富足』來形容我現時的生活是最好不過了。」

勸勉青年人主動把握機會

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主任,麥校友認為一所學校想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那必須要有良好的學風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而位於新校區的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便為澳大的教學及科研發展帶來嶄新的機遇。他表示,「與現時其他的國內重點實驗室相比,澳大是全國規模最小的一個,但搬進新校區後,空間資源的提升以及更優化的實驗設備及科研條件相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氛圍。」接下來,他面對的挑戰便是搬遷至比現時面積大十倍的實驗室。

麥校友親自教授的第一批博士學生於今年畢業,他說能夠看到學生之成就,就是老師的欣慰。他未來的目標是繼續尋求學術上的創新,培養好的人才;而長遠目標是希望可以做多一些半製成的產品,能在國家領域上扮演到重要角色。同時他勉勵年輕一輩:「很難說現在做一件事情,就能預期未來得到什麼樣的回報,但你想得到回報必先想自己能付出多少。其次是要學習主動把握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累積多一點經驗,這些經驗能夠幫助自己成長,亦要抱著努力不懈、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地充實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