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的澳門半島,夕陽透過玻璃窗,給澳門大學校友黃景禧的辦公室鍍上一層暖光。他面前的桌上放著一杯剛續滿的黑咖啡——剛開完會,一個半小時後就要趕去澳大給碩士班上課。趁著這個間隙,他為我們娓娓道來從法律家庭的少年到灣區法治先行者、從一線執業律師到母校兼職教師的故事,聽他如何用十餘年時間,在澳門與各省市及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搭建起一座跨境法律服務的橋樑。
耳濡目染的選擇
黃景禧與法律的緣分,早在少年時代悄然萌芽。他在法律家庭長大,父親是澳門首位土生土長的華人律師,母親也從事法律相關的公職,耳濡目染下,中學時代的黃景禧對律師行業已有一定的認知。「很多人對律師的印象都來自於港劇:開庭時伶牙俐齒,收工泡酒吧放鬆;但在我眼裡,律師就是埋首於卷宗、忘情於與同事討論當事人的難題,收工後還不忘教書育人的爸爸。」
以對行業的理解為基礎,加上酷愛歷史和地理,黃景禧在大學選科時毅然敲定法律專業。為儘快投身澳門法律行業,他選擇父親的母校——澳門大學:「澳大法學院集中最了解澳門法律的老師,不少是司法官、律師,理論、研究乃至實戰都很強,這對我日後在澳門執業大有幫助。」
事實印證了他的選擇,在擅長刑法學的趙國強教授、民商法的唐曉晴教授等一批名師的教育下,他迅速成長。不僅如此,他還結下了一張結實的人脈網,「師兄姐、同學多入行法律界,或做律師,或任法律相關的公職。」大學期間,黃景禧更是爭分奪秒,頭三年暑假到律師樓打工,大四則從日間課程轉至夜間,只為白天全職律師樓工作累積更多經驗,兌現儘快投身澳門法律行業的自我承諾。
初抵大灣區開闊視野
2009 年,剛從澳大畢業的黃景禧,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宣佈批准澳大在橫琴建設新校園,這個消息像一顆石子,在他心裡激起層層漣漪。「當時我覺得,澳門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內地,同時懂澳門和內地法律的人才,一定大有需求。」
為了繼續律師樓的工作,他最終決定報考全國高校中排名較前、同時距離澳門最近的中山大學,這個選擇背後,還有父親的叮囑:「法律人眼裡要有『大局』,必須多涉獵不同地方的法律,才能開拓眼界。現在多學一點,歷練多一點,將來就能多幫一點。」
為了考研,黃景禧先前往廣州辦理認證學歷,又到拱北新華書店抱回一大疊考研參考書。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從筆試中脫穎而出,成為三位具備資格面試中山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的港澳生之一,後來僅餘他一人通過面試,「當年整個台港澳班只有我一個」。
兩年碩士生涯,讓黃景禧突破了「訊息繭房」,走出30餘平方公里的訊息圈、人脈圈後,他掌握了內地很多最新的法律行業情況。「中山大學是粵港澳大灣區法治研究的優秀平台,我能及時知道內地法律界學習甚麼、關心甚麼。」這段經歷,成為他後來佈局內地的「催化劑」,「現在回頭看,2009 年的決定不是冒險,是提前佈局。」
涉足內地業務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讓黃景禧的「佈局」有了用武之地。他於2014年考到澳門律師牌照後,2019年推動在橫琴合作區成立內地港澳三地聯營律師事務所,這是當時為數不多能提供 「一站式跨境法律服務」的平台。而從那時起,每天跨境往返橫琴和澳門,就成了他的生活常態。
黃景禧笑著解釋,這一切都得益於《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帶來的政策紅利:「CEPA為港澳律師在內地提供專業服務創造便利,讓我們能在內地合法提供澳門的法律服務,解決了很多『卡脖子』的問題。」他舉了一個典型例子,「一間國企希望到澳門投資併購,需要澳門律師提供法律意見,以滿足兩地監管機構的要求。但由於企業性質特殊,資金無法出境,亦無法與境外律師簽約,聯營所就能打通環節——既以澳門律師身份提供法律意見,又能依托內地平台完成法律服務。」類似例子不勝枚舉。而每一次成功解決問題的經歷,都讓他的專業底氣更足,也讓他看到了跨境法律服務更大的市場空間。
五年之後,黃景禧有了更清晰的全盤規劃,在其擔任政協的湖南長沙,以及江蘇南京等地續展拳腳。「在大灣區,我們以橫琴、南沙為核心基地,中部地區選了長沙,長三角以南京作為基點,各地都有數百名當地律師作為我們的支援團隊,與我們合作無間。」
到粵港澳大灣區執業
如果說聯營律師事務所為澳門律師在內地提供澳門的法律服務創造便利,那麼粵港澳大灣區律師職業考試,則為澳門律師在大灣區直接提供內地的法律服務成為可能。
2021年7月31日,對於黃景禧一家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黃景禧與父親黃顯輝、姐姐黃淑禧一同通過首次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取得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執業資格。自此,黃景禧服務的天地更加廣闊,「我處理過不少案例,包括幫助澳人在內地追討勞動賠償,也有租賃賠償。始終同根同源、同聲同氣,都是澳門人,我們得到的信任會多一點。」
公益奔走推介澳門
「看到香港的律師、會計師在內地積極推介本土,澳門的聲音卻相對微弱,我有強烈的使命感。」這份責任感,驅動黃景禧在繁忙的執業之餘,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從事推動澳門與內地法律界及葡西語法律界交流的公益工作。作為廣東省律師協會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法律交流協進會會長,他每年都會在大灣區九市組織多場交流活動、專業論壇和模擬仲裁評審,甚至組織兩地法律界羽毛球比賽、電競比賽等拉近距離,「要將澳門法律界完全融入內地,大家才對澳門有印象,才有機會互惠互利。」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澳門,作為珠海市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景禧別出心裁地策劃 「『你問我答』粵澳法律直播間」訪談普法說法新銳節目,並親自擔任執行導演撰寫劇本,甚至在初期親自接載澳門律師同行前往橫琴錄製短視頻,圍繞同一問題解釋粵澳法律差異。該節目已播放超過一百五十多期,並成功在澳廣視播出,受到琴澳兩地企業和居民的關注;更促成《「一問二答」珠澳兩地法律指引手冊》書籍的出版,成為普及跨境法律知識的重要載體。
「我一個人的成功沒有意義,帶動更多澳門律師走出去,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大家看到澳門的發展,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 黃景禧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他抬頭指了指身後的書櫃:「這裡很多活動記錄,每次翻到,都能想起和同行們一起努力的日子。」
回饋母校
像父親當年那樣,黃景禧還有一個身份,澳門大學法學院兼職導師。採訪當天的黃昏,他剛喝完第三杯黑咖啡,就是為了確保晚上授課時精力充沛。「我目前執教碩士課程的民商法一課,碩士班並非主要傳授知識,而是帶動大家研究前沿問題。」因此,他每一堂課聚焦一部澳門近兩、三年頒佈的法律,「雖然這些單行法只適用某個領域,但我會引領大家思考,這些寫法上的改變,會否對澳門的法律修改帶來全新的影響?」
與母校的未了緣,源自黃景禧與父親、姐姐於2013年合作翻譯出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叢書•葡萄牙法律經典譯叢——行政法教程2》一書。該書為葡萄牙前外交部部長、里斯本大學法學教授迪奧戈•弗雷塔斯•亞瑪勒(Diogo Freitas do Amaral)所著,是行政法課程的經典教材。自從他完成該書的翻譯後一直很想在母校任教行政法,最終憑著自譯教材和前線案件經驗,他成功任教澳門大學法學院法學士行政法課程逾十年,後來又加授「民事訴訟法」。「教學相長,分享案例時,自己也能得到多角度思考。」他視教書工作為鍛鍊,無論律所多麼繁忙都未曾中斷。
在黃景禧看來,澳門大學培養的法律人才,最大的優勢是「知國際、懂澳門、通內地」。澳門大學有天然的地域優勢,可以充分發揮「一國兩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優勢,團結葡語國家地區的法律界人士,做好大灣區的涉外法律教育工作,讓學生既認識歐陸法系,亦了解大灣區的法律銜接。為了讓這份優勢 「落地」,他不時為課程引入資源,如近期邀請了香港著名大律師以及在美國紐約執業律師的澳門人為學生分享英美法律體系,與學生互動交流。
文:樊越欣
圖:平面設計學生助理陳夢榆,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