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T15:37:45+08:002022-05-18|

高山、岩洞和海島對一般人來說僅僅是熒光幕內的景色,但對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經濟學系校友成珩瑞來說,這些是他帶領不同群體成長的「天然教室」。他曾在書院接受豐富的戶外活動訓練,也因此改變了他之後的職業生涯規劃。畢業後,他決定到內地工作,並加入一間戶外教育公司,將大學時培養的興趣轉變為職業方向。

參與「ME TO WE戶外領導計劃」

來自台灣的成珩瑞在大學二年級時,參加了由書院導師鄭智明(Miker)開辦的「ME TO WE戶外領導計劃」,該計劃內容包括體驗教育副引導員訓練及證書課程、繩索技術員訓練、海外遠征與服務學習。成珩瑞在該計劃中學到戶外活動風險管理、急救、搭帳篷和野炊等戶外技能,也曾隨隊到台灣環島騎行和爬山。這些經歷一點一滴改變了他:「那些改變不是當下就感受到,而是後來發現自己變得更認真和細心,才想到可能是Miker在上繩索課時注重安全和細節的精神影響到我。」

成珩瑞現在從事戶外教育工作時仍時常記起Miker的教導。「理解Miker的教育理念後,我感受到做一個好老師不容易。一方面不能對學生太嚴苛,另一方面也必須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他說,Miker會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令他非常佩服:「有一次他批評我做事粗心,但幾天後他來找我聊天,指出他當初教學的不足。他凡事都會檢討不足,並與我們分享他的想法。」

在大學發掘教育價值

「書院生活帶給了我獨一無二的體驗。」成珩瑞說,他最初以為澳大的書院只是一般的宿舍,但當他來到曹光彪書院,看到師生熱情歡迎他們一群新生時,開始改變想法。他很欣賞書院鼓勵學生策劃活動:「大一時,我喜歡烹飪,於是跟書院協商,設立了一個分享美食的空間。只要想法可行,書院都會儘力幫助我們將想法付諸實行。」畢業後,書院還不時會發電郵給他和同學,邀請他們參加活動。「我畢業後,有一次回到書院,遇到很多書院的朋友向我打招呼,感覺非常親切。」

此外,成珩瑞大四時選修了一門教育學院開設的社會教育學課程:「那門課由黃素君教授任教,她在課上整體講解了教育和老師在社會的重要角色。我其實從小對老師有點反感,覺得他們很煩、時常督促我學習。上了那門課後,我才明白到我小時候的老師其實用心良苦。現在,我工作時經常被人家稱作老師,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興趣變為職業

大四那年,成珩瑞打算畢業後從事奢侈品銷售工作,但有一天他的室友對他說,既然熱愛戶外活動,何不嘗試從事相關工作?成珩瑞當時心想,人們常說不能把興趣當職業,因為會扼殺興趣,但他最後都聽從自己的內心:「把興趣作為職業,也未嘗不可?」

敢於冒險的成珩瑞就此確定了畢業後的職業選擇。他畢業後加入內地一間戶外教育公司,並在其設於廣州的總部上班。他的工作範疇包括青少年戶外教育、成人職業技術培訓和愛丁堡公爵國際獎-戶外探索科執行方。目前他已經考取關於攀岩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美國獨木舟協會(ACA)二級證書,也持有中國登山協會頒發的營地指導員證書。過去一年,他曾帶團到廣西百色探索原始洞穴、到韶關的丹霞山徒步行、到河源的萬綠湖開展獨木舟旅程和到汕尾的荒島露營。訪問當天,他正準備帶一間內地公司的管理層到秦嶺10天。「我的個體價值在大自然中得以展現與運用。」

成珩瑞坦言,這份工作較為辛勞。在2021年國慶假期,他帶團連續11天重裝徒步,先到惠州活動,然後到韶關丹霞山。「我們在活動期間遇上颱風,颱風來之前每日酷熱難耐,之後幾天大雨不停,環境惡劣,但卻不減參加者的熱情,令我深受鼓舞。」

在戶外成長

成珩瑞入職初期覺得自己只是「帶活動的人」,但去年暑期一次活動時,他第一次聽到一群小朋友稱他為老師:「他們視我為老師,給了我一份責任。從那時起,我覺得我的工作不是按表操課,而是帶領參加者成長。這令我想起Miker和我的書院,也令我想起在澳大上過的社會教育學課程。」

成珩瑞說,大多數參加者都習慣城市生活,起初未必適應戶外環境。「他們攀登時會想,這麼辛苦,我當初為甚麼要來?直到後來他們從中領略到大自然的奇妙,才體會到攀登的美妙之處。在山頂時,可能前一秒天朗氣清,下一刻烏雲密布,數分鐘後又會轉晴。下山時,他們可能會希望再到山上探索。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參加者的心態往往會有多維度的轉變。 」

從在書院參加活動,到從興趣中發展職涯,成珩瑞說戶外教育充滿魅力:「這個行業在內地有很大發展前景,我想繼續投身其中,考取更多證照,帶領更多類型的戶外活動。我在『ME TO WE』計劃獲益良多,現在也希望幫助更多人接觸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成長。 」

來源: 第114期 五月號 澳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