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9T11:11:37+08:002017-01-19|

[wzslider autoplay=”true” height=”400″]

澳門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社會各界對人才需求甚殷,為了裝備自己,大學畢業生需不斷持續進修,提升個人專業水平。2006/2007學年澳門大學研究生課程畢業生僅203名,10年後升至797名,升幅近四倍,反映有更多學生願意選擇澳大作為深造的高等學府。為配合特區人才發展的政策,提升研究生課程的競爭力,培養更多高層次的跨學科人才,更好地服務澳門、回饋社會,澳大將對研究生課程進行改革,以吸引更多澳門本地人繼續深造。

報讀人數逐年增長

據高教辦《2016年專上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顯示,澳門應屆大專畢業生有意繼續升學的比例達25.2%,即每四個畢業生就有一位有意繼續深造。2010年至2016年間,平均每年超過2,000人報讀澳大的碩士課程,當中獲錄取並入讀澳大的人數約700多人。

在過去10年,修讀研究生課程的學生持續上升。澳大研究生院在2009年正式投入運作,為研究生提供全面先進的專業準備,讓研究生能夠充份地參與其領域的學術和研究工作,並致力為學生鋪墊通往成功的道路及倡導學生對學術的追求。澳大在過去30多年,在精心培育下,一屆屆研究生遍佈各行各業並脫穎而出,在事業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研究生如在深水池游泳

在澳大從本科讀到博士的鄭德信,考獲英國皇家特許工程師(CEng)、英國皇家特許環保師(CEnv)、中國註冊高級工程師、英國皇家特許建築工程師、英國營運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建築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資格、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資格等。鄭博士現時在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任職高級工程師,他說,讀碩士及博士雖然非常艱辛,但這個過程是一種鍛煉,「學士、碩士或者博士學位,背後代表你接受過階段性的訓練,代表你有能力能微觀和宏觀地去分析問題、思考解決方案,而這些能力對日後在社會上的發展都有優勢。」

鄭博士作一個比喻,高等教育就像學游泳、學士就像在淺水區學習基本姿勢、碩士是換到一個深水池,學習正確的姿勢及有速度要求;到博士學位,除了講求速度及姿勢外,還要有創新的概念,使你游得比別人更快。「當克服這些困難後回頭看,甚麼困難其實都不外如是,因為遇到困難時,可能這些問題早在讀碩士或博士時已經面對了。透過這些訓練,或許會比其他人優勝,在職場上機會更多,跑得更遠。」

本地升學更具競爭力

有學生畢業後想到外國進修,吸收國際經驗,但也有學生選擇留在澳門,根據《2016年專上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向調查》,2016年有意繼續升學的大專畢業生中,有52.4%畢業生預計在澳門升學。在澳大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及教育碩士、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教育功績勳章、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校長陳志君博士認為,很多人未必有條件兩袖清風不用工作去修讀碩士或博士,要在澳門工作,進修的時候自然以本地的大專院校為首選:「雖然很多課程在內地或者鄰近地區都有開辦, 但如果要邊讀邊工作,澳大當然是首選,對於就業市場和人脈都有優勢。研究生課程不單只學到專業知識,更重要是結識一班同學,而這班同學和你的工作背景都有相關,透過他們可以把你的人脈擴大,認識一班職場上的專業人士,這是留在澳門讀研究生課程的優勢。」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陳校長認為,近20年澳門基礎教育的普及,很多人能完成高中畢業,而大學的普及也讓很多人有能力讀大學,但他認為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卻有不同:「社會可能需要更多大學生擔任不同的工種,一些工種可能已經不能再由一個高中畢業生去擔任,例如以前維修汽車可以由中學畢業生處理,但現在你到車房會發現,很多師傅都是機械工程畢業的大學生,因為現今汽車越來越先進和複雜,需要有工程知識才能進行維修。」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

在花式單車場上揚威國際體壇並獲得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體育功績勳章的王衡鏘博士說,大學畢業後是否繼續深造,要視乎個人情況:「不是說讀碩士、博士就一定好,要視乎自己的情況。」在澳大由本科讀到博士,現時在澳大汽車工程實驗室工作的王博士說當時得到家人和獎學金支持,讓他繼續學業之餘,也可以代表澳門參加花式單車比賽。王衡鏘認為選讀澳大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在深造期間,參與了環保局委託評估電動電單車是否適合澳門使用的研究項目,當時看了很多資料及研究,亦親身駕駛電動電單車測試,之後參與撰寫評估報告,讓環保局制定相應政策。能推動澳門的車輛轉型去更環保的方式,這不單只是自己的興趣或研究需要,而是對整個澳門社會有幫助。」不過王博士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最重要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澳大現時的環境和教學資源比以前更好,如果真的想要繼續升學,澳大是個不錯的選擇。」

 

把高端科研知識延伸到中學

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碩士畢業,現任職鏡平中學教師的林啟興多次帶領學生參與國際性比賽並屢獲佳績,早前更獲教育暨青年局頒發首屆「卓越表現教師」榮譽。林啟興說,在澳大學到的專業知識可以完全用在工作上,「讀碩士後發現自己有很大不同,讀碩士前如果要我帶學生做科研創新我應該沒有這個能力,但完成課程後我甚至不再局限做中醫藥研究,因為研究生課程讓我掌握了一套方法去開拓一些未知的領域。甚麼都可以嘗試,雖然也可能失敗,但會懂得想辦法繼續研究,視野也比較廣。」

一直鼓勵學生突破老師框架的林啟興說:「碩士學到的開題、數據分析、寫論文、答辯等技巧都可以傳授給學生。」他的學生也是青出於藍,兩位學生的「妙『魚』連『朱』- 朱砂在斑馬魚幼體上的心臟毒性」研究發現朱砂對心臟存在毒性,這項研究2014年連獲四個重要獎項,而這項研究正是林啟興在中華醫藥研究院深造時的研究題目。

 

三地學習,成就中葡雙語法律人才

畢業於法學院碩士課程,現時於澳門華年達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專家的陳德鋒,說他與澳大結緣是基於一次港澳交流學習團。他當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法學學士,畢業論文是研究澳門雙語立法的困境與對策。大學畢業後透過澳門同濟慈善會的「中葡雙語法律人才計劃」到了葡萄牙學習葡語及法律,輾轉又回到澳門學習法律,他說:「因為有內地、葡萄牙及澳門的學習經歷,對三地法律的體制都熟悉,對未來職業生涯很有幫助。」

陳德鋒說:「澳大深造的研究經歷對我現在的工作很有幫助,因為寫論文的過程中,怎樣去思考問題、邏輯分析、尋找解決方法都與現在律師樓工作相關。」他認為,讀碩士期間參與的研究工作除了學到專業技能外,也可以服務社會,例如他曾參與房屋局委託的法律研究項目。陳德鋒又指研究生課程的學生有來自內地不同地方從事不同工作的人,也有來自本地的法律工作者、政府人員或律師,「當我們一起討論問題時就會非常有意思,因為本地的學生和內地的學生理論基礎有共通的地方,但也有細微的差別,討論起來觀點互相碰撞,是非常愉快的學習。」

 

研究生課程的未來方向

研究生院現時提供工商管理、教育、法律、社會科學、人文學、自然科學、科技、健康科學、及中醫藥等超過80個研究生課程,所有研究生課程都是經過精心制訂。本身是法學學者的澳大研究生院院長莫世健教授為,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綜合性的人才,要具備跨學科知識,針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澳大研究生院將實行雙軌制,「我們一部分是設立實用性課程,根據社會需求來設立,強調跨學科的培訓,專門培養實用性人才;另一部分是對有研究能力和興趣的學生提供學術型的培訓。我們對於知識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研究支撐,把研究轉為課程,這可以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最新的知識。」

莫世健教授說:「雙學位也是澳大未來一個方向。澳大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很多學科都有領先的地位。面對經濟走向多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澳大會推動國際層面的雙學位教育,開辦以實用導向為基礎的專業和跨學科的課程,培養社會現在與未來所需的各種綜合性人才。」

 

來源:傳訊部